由于对早期人防工程认识不足,不少市民对地下空间有“阴冷潮湿,缺乏安全”的印象,或认为“地下工程造价高、施工难,利用价值小”。市人大代表丁国玉说,实际上,地下空间是城市的战略性空间资源,值得好好开发利用。
现状:
截至目前,全市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1400多万平方米,其中市本级竣工地下空间46.6万平方米,在建地下空间15.6万平方米。
虽然我市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是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规划滞后、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误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体制不顺。
建议:
1.加快构建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体系。建议市政府及时对《金华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2008-2020)》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开展规划的修编工作,确保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与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衔接。
2.抓紧出台鼓励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地下空间开发具有成本高、投入大、回报率低、成本回收时间长、风险性大等特点。建议市政府学习借鉴外地的做法,采取实行地下空间用地差别化政策,出台地下空间土地出让金优惠政策,减免公益性地下空间开发相关费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扶持力度,明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权属等措施,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地下空间开发,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为主、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工作格局。
3.积极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立法工作。针对我市已有地方立法权的实际,建议市人大常委会着手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的立法工作,结合当前地下空间开发的新形势和我市城市建设实际,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管理、地下空间土地权属、地下空间互相连通等问题通过立法途径予以明确,将我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建筑物防雷设施要全面“体检”
近年来,我市城市高楼不断增多,新建住宅小区发展也很快,这些建筑均设有防雷设施,确保建筑物和人身安全。但也存在只重新建而缺乏之后检查维护的情况,给建筑物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隐患。市政协委员刘桂英就此建议,应该对建筑物防雷设施全面“体检”。
现状:
防雷设施是将房顶的避雷针(线)经连线与埋在地下的接地极接通,当雷接近时将云中电荷引入大地,消除云间通过建筑物与大地直接放电(雷击)发生,这就是避雷的基本原理。其中的接地极一般采用埋设金属(如钢筋、扁铁等)方法。为了能使雷电发生时,电流顺畅通过,对接地有严格规定,其电阻不能过大(一般限10欧姆以内)。这对接地极埋设的金属载面、长度、数量等要求符合接地电阻。若接地电阻过大,打雷时引入的电流不能顺畅入地,这就失去避雷作用,甚至起到引雷而不能消雷的“招雷”反作用。随着时间(年限)增长,埋地的金属不断腐蚀,其电阻不断增大,将影响防雷效果。因此检查接地电阻和各连接点就十分重要。
建议:
对建筑物防雷设施要落实定期检查的责任部门,建立检查制度;对现有的建筑物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建好防雷档案;对不符合防雷要求的设施要限期整改,保证建筑物防雷效果。同时,对农村新建的三层以上的楼房也要根据所处地形要求安装防雷设施,少存侥幸心理,减少意外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