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施工企业即要面对繁重施工任务,又要在施工设备超常使用的情况下保证其技术性能,企业自己 组织对设备特别是对大型设备的大修理已经遇到很大困难。因此,为保证设备的技术状况,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针对水电施工特点和现代施工设备的特性,施工设备的大修必须寻找到一个新的解决办法,以满足水电施工企业设备管理的需要,现对水电施工设备大修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供探讨。
1、大修的基本现状
目前,大多数水电施工企业的设备大修采用的仍是计划预修制度,现状为:
(1)施工企业在建项目多,施工工地分布面广,施工周期短,施工环境恶劣,对于大多数项目而言,无条件在施工现场建立具备大修条件的修理厂或车间。
(2)由于管理的重心前移,大多数二级单位已经撤消了本部的修理厂或车间。
(3)设备修理队伍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工队伍难以满足目前施工设备大修的要求。
(4)水电施工设备基本上是朝大型、专用方面发展,机、电、液及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对检验手段、人员的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多数单位大修理条件不能满足要求。
(5)部份企业大修理费采取的是二级单位自提自用的模式。由于种种原因,大修费用很难落实到实处,失修现象严重,维修质量也难以满足要求。
2、计划大修的弊端
虽然设备大修对全面恢复设备工作能力(功能和精度)、保持设备使用价值、保证设备完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计划大修存在以下弊端:
(1)在设备未达到大修规定的运行时间或里程时,造成有些总成、零部件未能及时大修或更换,错过了最佳修理时机,从而造成这部分总成、零部件的功能降低、磨损加剧,以至完全损坏和失修。
(2)有些总成、零部件由于质量好,当设备应该大修时,这部分总成、零部件还远未达到大修条件,根本不需要大修。提前修理这部分总成、零部件,势必造成修理费用、时间、材料以及人工的浪费。同时,把需要大修的设备从施工现场运至后方来进行修理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3)设备一经拆卸后再重新装配,就破坏了原有的“配合”状态,拆卸、装配的次数越多,部件的“配合”状态就越差,拆卸、装配零部件的数量越多,对确保
机械设备正常使用的影响也就越大。
(4)大修后设备的工作质量难以保证,修理后的设备故障多,停歇时间长,日常维护和小修理费用高,因此,大修理虽然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期限,但是这种延长,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有限的。
(5)大修后的设备性能至多只能维持出厂时的精度和效率。若长期地进行修理,设备的精度、效率只能越来越低,性能越来越差,修理周期越来越短。
(6)设备经过多次大修,性能和效率越来越差,造成其使用费随之增加,设备的消耗如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会明显增加,设备日常保养、维护费用也随之增大,造成的停工损失也是惊人的,继续使用变得十分不经济,而且设备的安全运行也难以保证。
3、思考与对策
根据我单位近几年的大修实践,结合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大修管理的措施或经验,建议取消设备的计划大修,原则上不再下达设备年度大修计划,应大力提倡“设备在养不在修”的理念,贯彻“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只对代表施工企业实力的特大型设备(大型特种设备)批准大修理。
3.1 取消设备计划大修的必要性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耐磨材料、新型润滑材料的出现,加工精度的提高和粗糙度的降低,设备的有形磨损速度将越来越慢。过去,一般设备的大修周期约为五年;而在当代,设备使用寿命相对延长,大修周期一般为6~7年,甚至有很多设备的大修周期可延至十年以上。
(2)随着设备自动化程度的迅速提高,新产品开发周期大大缩短,象过去那种生产了几十年型式仍不变的设备已很少存在。当代产品基本每过5~10年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改进,从而使原设备的使用价值贬值。
(3)大修后的设备与新设备比较,能源、原材料消耗高,而且设备经过多次大修后,精度和性能往往会随之下降。设备大修,虽能重复利用一部分设备上的零部件,但其备件费和修理费往往投入较多,经济存在上不合理。
(4) 根据安全及环保性能的要求,不停地沿用旧设备,不利于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
(5) 现在水电市场竟争十分激烈,业主和施工生产对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
机械制造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延续不断地使用旧设备,将不利于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也体现不了一个企业的施工实力和竞争力。
3.2 取消设备大修的可行性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工程机械已经成为集微电脑、传感器、计算机网络技术、液力伺服传动技术、数字通信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一体的高科技的组合体,加之制造加工水平的提高,质量保证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保证了施工设备的可靠性越来越高。
(2)随着
工程机械设备制造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为之服务的维修检测设备、仪器已经日趋先进
混凝土泵 泵车 工程租赁 机械租赁 输送泵 朝阳 阜新 凌源